中国AI的”四大天王”崭露头角 谁将带队中国AI角逐下一次世界变革

9月,中国AI的”四大天王”崭露头角。这是国运使然,胜负尚未可知,但中国AI必将立于不败之地。
9月之后,中国AI的初步格局已基本确定,DeepSeek、华为、中芯国际、寒武纪等企业将引领行业发展。
当前资本市场存在诸多魔幻现象:仅有13家公司市值突破万亿,令人意外的是其中竟无一家纯科技公司。相比之下,美股前十中除伯克希尔外均为科技企业。
在资本市场之外,科技领域群雄逐鹿,中国必将占据重要地位。那么,谁将成为A股首家市值破万亿的科技公司呢?
中芯国际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市值突破万亿的公司。究其原因,可以归结为国运使然。
根据《金融时报》的报道,中国正计划将AI芯片产能提升三倍。这一举措并非研发投入,而是直接扩大生产规模,表明国产AI芯片已通过验证。
首先,这证明中国自主研发的AI芯片已达到合格标准;其次,芯片性能表现优异,否则不会直接扩大三倍产能。若产品仅达到及格水平,厂商通常会等待产品性能提升至良好水平后再进行产能扩张。
第三点是芯片制造产能已实现自给自足,无需依赖台积电或三星代工。我理解部分观众可能认为这个观点存在过度解读之嫌,但这并非简单的产能扩张问题。
这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了。扩大三倍产能并非易事,就像制作煎饼果子不能简单地增加两个烙饼一样。关键在于扩大产能的主体是谁。
让我们看看当前AI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中芯国际的数据,其厂房和设备在2023年的价值是多少?

截至2020年,中芯国际的非流动资产合计已从1600多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00多亿元。仅物业厂房及设备一项,年增量便超过400亿元,且尚未计入折旧费用。
芯片制造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,晶圆厂的建设动辄需要投入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。根据《金融时报》的报道,中国新增的芯片产能将超过中芯国际现有同类产线的总和。仅就产能扩张所需的投资而言,保守估计在100亿至500亿元之间。若技术不可靠,地方政府怎会投入如此巨额资金进行产能扩张?这背后必然存在可观的经济效益。

另一则值得关注的新闻来自英伟达财报会议。黄仁勋预测,未来几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几乎是一个全新的增量市场。有趣的是,尽管市场潜力巨大,但英伟达显然难以占据主要份额,其中的原因众所周知。
特别是在DeepSeek发布新版本后,明确宣布支持国产芯片。那么问题来了:哪些芯片能与DeepSeek大模型匹配?华为昇腾系列已经得到确认,还有清微智能的R1-0528。
从最新财报来看,其营收从上季度的11亿增长至本季度的17亿。更为显著的是,去年同期收入仅为3900万。
正如前文所述,这是一个突然涌现的巨大市场。技术壁垒是关键因素,寒武纪背后依托的是国家战略和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支持。这解释了为何寒武纪能成为中国股市的领军企业。

同理,DeepSeek和华为也不能简单视为普通民营企业。
它目前是全球范围内唯一一家全产业链布局的公司,不仅拥有大模型技术,还具备AI芯片的设计能力。更为突出的是,该公司还拥有AI芯片的晶圆厂和AI服务器的生产线,以及数据中心和云服务业务。
这种全产业链协同效应带来的技术增长,未来几年将更加显著。这一发展路径已在手机行业得到验证。因此,我们可以预见,AI时代的“四大天王”已经初现端倪,正如IT时代的微软与英特尔,以及互联网时代的苹果、台积电、高通和安卓等企业所展现的行业格局。
这是我们首次具备这样的顶层能力。我们再次押注成功。
为何我断言即将获胜?因为AI时代尚未真正到来。当AI时代开启后,算力增长将带动电力需求激增。目前全球新增电力中,我国占据了重要份额。
未来五到十年,当全球真正进入算力与电力主导的时代,才是决定胜负与生死的关键时刻。
近几十年来,我们在每一次重大机遇面前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。
最后,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:你们认为我今天拍摄这段视频,究竟想传递怎样的信息?相信资本市场中的许多人已经心知肚明。
9月,中国AI的”四大天王”崭露头角。这是国运使然,胜负尚未可知,但中国AI必将立于不败之地。
9月之后,中国AI的初步格局已基本确定,DeepSeek、华为、中芯国际、寒武纪等企业将引领行业发展。
当前资本市场存在诸多魔幻现象:仅有13家公司市值突破万亿,令人意外的是其中竟无一家纯科技公司。相比之下,美股前十中除伯克希尔外均为科技企业。
在资本市场之外,科技领域群雄逐鹿,中国必将占据重要地位。那么,谁将成为A股首家市值破万亿的科技公司呢?
中芯国际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市值突破万亿的公司。究其原因,可以归结为国运使然。
根据《金融时报》的报道,中国正计划将AI芯片产能提升三倍。这一举措并非研发投入,而是直接扩大生产规模,表明国产AI芯片已通过验证。
首先,这证明中国自主研发的AI芯片已达到合格标准;其次,芯片性能表现优异,否则不会直接扩大三倍产能。若产品仅达到及格水平,厂商通常会等待产品性能提升至良好水平后再进行产能扩张。
第三点是芯片制造产能已实现自给自足,无需依赖台积电或三星代工。我理解部分观众可能认为这个观点存在过度解读之嫌,但这并非简单的产能扩张问题。
这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了。扩大三倍产能并非易事,就像制作煎饼果子不能简单地增加两个烙饼一样。关键在于扩大产能的主体是谁。
让我们看看当前AI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中芯国际的数据,其厂房和设备在2023年的价值是多少?
截至2020年,中芯国际的非流动资产合计已从1600多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00多亿元。仅物业厂房及设备一项,年增量便超过400亿元,且尚未计入折旧费用。
芯片制造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,晶圆厂的建设动辄需要投入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。根据《金融时报》的报道,中国新增的芯片产能将超过中芯国际现有同类产线的总和。仅就产能扩张所需的投资而言,保守估计在100亿至500亿元之间。若技术不可靠,地方政府怎会投入如此巨额资金进行产能扩张?这背后必然存在可观的经济效益。
另一则值得关注的新闻来自英伟达财报会议。黄仁勋预测,未来几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几乎是一个全新的增量市场。有趣的是,尽管市场潜力巨大,但英伟达显然难以占据主要份额,其中的原因众所周知。
特别是在DeepSeek发布新版本后,明确宣布支持国产芯片。那么问题来了:哪些芯片能与DeepSeek大模型匹配?华为昇腾系列已经得到确认,还有清微智能的R1-0528。
从最新财报来看,其营收从上季度的11亿增长至本季度的17亿。更为显著的是,去年同期收入仅为3900万。
正如前文所述,这是一个突然涌现的巨大市场。技术壁垒是关键因素,寒武纪背后依托的是国家战略和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支持。这解释了为何寒武纪能成为中国股市的领军企业。
同理,DeepSeek和华为也不能简单视为普通民营企业。
话不可说尽。一个简单的逻辑是:DeepSeek负责大模型研发,有了这个基础,我们投入硬件研发,芯片就有了保障。寒武纪负责芯片设计,中芯国际负责生产,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。这是我们推进这项工作的基础和底线。至于上限,别忘了还有华为的参与。
它目前是全球范围内唯一一家全产业链布局的公司,不仅拥有大模型技术,还具备AI芯片的设计能力。更为突出的是,该公司还拥有AI芯片的晶圆厂和AI服务器的生产线,以及数据中心和云服务业务。
这种全产业链协同效应带来的技术增长,未来几年将更加显著。这一发展路径已在手机行业得到验证。因此,我们可以预见,AI时代的“四大天王”已经初现端倪,正如IT时代的微软与英特尔,以及互联网时代的苹果、台积电、高通和安卓等企业所展现的行业格局。
这是我们首次具备这样的顶层能力。我们再次押注成功。
为何我断言即将获胜?因为AI时代尚未真正到来。当AI时代开启后,算力增长将带动电力需求激增。目前全球新增电力中,我国占据了重要份额。
未来五到十年,当全球真正进入算力与电力主导的时代,才是决定胜负与生死的关键时刻。
近几十年来,我们在每一次重大机遇面前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。
最后,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:你们认为我今天拍摄这段视频,究竟想传递怎样的信息?相信资本市场中的许多人已经心知肚明。